最新消息
【駐校藝術家開幕系列活動】紀錄片系列《文化容顏 凝視當代.看向未來--陳界仁》、《對照記--視覺藝術篇:兩代藝術對話》
紀錄片放映
時間:105年5月17日(二) 19:00-20:10
地點:藝文中心視聽館
《文化容顏:凝視當代看向未來-陳界仁》
製作人 邱顯忠│2009│26分│臺灣│護│中文字幕
視覺藝術家陳界仁十餘年來持續創作不輟,他的作品關注歷史、全球化議題、邊緣族群、對自我及國族進行反思。從早年的數位圖像創作到當下的影片藝術,陳界仁的作品也在形式上進行細緻的思考。他的作品被評為具有普世價值,從回溯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,認為回溯過去,不只是討論過去,更是為了探索未來。他長年關懷邊緣族群的問題,拍攝影片不只呈現他們的生存現象,更希望透過影片不同元素的勾畫或敘事,探討背後現象的原因、歷史因素、現代化歷程和社會狀態。陳界仁認為臺灣當代藝術工作者應該有勇氣,面對我們所處的時代,提出更多改變的可能性。透過本片,邀請各位與我們一同認識這位獨特的藝術創作者。(感謝國家文藝基金會、公共電視台提供影片)
《對照記-視覺藝術篇:兩代藝術對話》
導演 曹文傑│2015│ 50分│臺灣│普│中文字幕
《對照記》透過不同世代藝術家的對話,看到藝術工作者如何對應各自所處的時代狀態,以獨特的語彙與內涵進行創作、思辨。另一方面,藝術的「傳承」在不同世代的身上,也有著各自的定義與實踐方式,因而綻放出獨特的花朵。
【視覺藝術篇】張照堂/李威儀•陳界仁/高俊宏
創辦《VOP:攝影之聲》的李威儀,對探索攝影有敏銳的感知與極大的熱情。與資深攝影家張照堂年齡相差了近四十歲的李威儀,於2013年所製作的《張照堂專號》,被線上攝影雜誌Oitzarisme評為「五十本死前必買的雜誌」。李威儀懂得張照堂,也清楚如何展現這位藝術家豐富而深刻的的創作與思維。
視覺藝術家高俊宏,作品除了回應歷史,也常有自身的感性根源。他的作品《廢墟影像晶體計畫》,源頭來自於因自身的困境而與廢墟相遇;經濟自由化對傳統產業帶來的困境,則見證於母親從事的內衣銷售業。而資深藝術家陳界仁也認為,個人生命經驗的重量並不亞於公共議題,集體經驗連結回個人的記憶和生命課題,產生新的意義,才是重新認識自己、認識歷史的重要過程。(感謝公共電視台提供影片)
【駐校藝術家開幕系列活動】開幕演講:陳界仁、郭力昕
開幕講座
從「感‧覺田野」到「莫名影像」
時間:105年5月16日(一)19:00-21:00
地點:藝文中心視聽館
講者:陳界仁(藝術家)、郭力昕(本校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)
藝術工作不同於社會學、人類學等研究,需學會如何通過感知、觀察、思辨現場與生活於其中的人後,再以個體視域轉譯成感性形式,並以非說明性方式,傳達難那些以說出的部分。透過駐校藝術家陳界仁與策展人郭力昕老師的對談,藝術家分享其創作概念與思考脈絡,了解藝術創作的背後,是透過廣泛的閱讀、獨立的思考、細微的社會觀察與不斷的反思,逐步積累而成的。
陳界仁|
1960年生於臺灣桃園,高職美工科畢業,目前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。
陳界仁的創作媒材雖大都以錄影裝置為主,但其從拍攝影片的生產過程開始,即對合作者、參與者的組構形式,不斷進行各種實驗與實踐,使其創作同時還具有提出另一種社會想像的行動性特質。
在臺灣的冷戰/反共/戒嚴時期(1949-1987),陳界仁曾以遊擊式的行為藝術和策劃體制外地下藝術展覽等方式,干擾當時的戒嚴體制,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後,由於對如何理解和認識歷史與「現實」等問題產生困惑,使陳界仁逐漸停止創作,沉寂了八年。這段期間他經由重新審視自身的成長經驗、家族歷史和其生活環境中的軍法局、加工區、兵工廠、違章建築區等規訓、治理與非合法性空間,省思臺灣從歷經日本殖民統治(1895-1945),至二戰後在美國與國民黨共構的冷戰/反共/戒嚴體制下,成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裡,依賴出口導向的密集勞力業與高污染業的下游加工區,以及解嚴後被再度改造為新自由主義社會的過程與根源。
陳界仁認為──臺灣在經歷長期被支配與處於「多重主權重疊」的歷史與政治狀態下,人的內在精神已被徹底「碎裂化」,並成為一個不斷「遺忘自身」與喪失「歷史性地思考與想像未來」的社會。
1996年他重新恢復創作後,開始和在地人民、失業勞工、臨時工、移工、外籍配偶、無業青年、社會運動者進行合作,並藉由與被排除者、社會運動者和電影工作者,結合成相互學習的拍攝團隊與臨時社群,以及通過佔據資方廠房、潛入法律禁區、運用廢棄物搭建虛構場景等行動,對已被新自由主義層層遮蔽的人民歷史與當代現實,提出另一種「再-想像」、「再-敘事」、「再-書寫」與「再-連結」的拍攝計畫。
陳界仁的作品雖有其關注的政經議題,但他認為藝術的意義,不只在於對現實政經機制的操控策略進行揭露與批判,更在於如何從相互學習的拍攝過程中,實驗新的社會關係,以及從難以言說的身體性經驗與記憶、人在精神碎裂下的幽微狀態、社會空間裡隱藏的各種模糊邊界地帶裡,藉由詩性辯證式的影像,開啟其它的政治與美學想像。同時,陳界仁的影片以連結不同的歷史時空與事件、極簡的對白或完全無聲的緩慢影像,以及存在各種「空隙」的敘事形式,邀請來自不同歷史、文化、社會脈絡與生命經驗的觀眾,對影片中的「空隙」進行各自的想像,藉以將觀影過程轉換成一個可多重對話與開展多重辯證的場域。
郭力昕|
影像評論者,本校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,著有《再寫攝影》、《真實的叩問: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》等書。
【藝文中心影展系列】《失婚記》
《失婚記》
時間:105年05月12日(四)18:30-20:10
地點:藝文中心視聽館
阮金紅│2012│68分│臺灣│HDCAM│彩色│普│中、英文字幕
得獎或入圍紀錄:2012新生一號出口影展、2012新北市紀錄片影展、2013香港華語紀錄片節、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圍、女性影展、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、南方影展南方新人獎
映後座談出席貴賓:導演阮金紅
本片從一位新移民女性的親身經驗出發,記錄四位異國姐妹在臺灣所經歷的破碎婚姻。片中的四位主角:玉蘭、金玲、阿詩、美麗,與所有的新移民姐妹一樣,曾經懷抱著追求幸福的夢想來到臺灣,但是不能如願,然而她們的人生並不會在離開婚姻時結束,失婚之後呢?她們該如何選擇人生的下一步?還有,她們所孕育的臺灣之子(女)呢?在父母的跨國婚姻決裂之後,又將面臨什麼樣的生活及教育問題?《失婚記》是臺灣第一部以新移民角度來觀看並詮釋異國婚姻的紀錄片,想要深刻感受臺灣新移民女性的內心世界,故事就從失婚那一刻開始。
阮金紅:「我們這樣辛苦走過來,沒有人能體會,因為在一般人眼裡,離婚就是壞女人,所以我希望透過影片,把這些感傷的越南女性故事記錄下來,讓世界可以看見我們的心事。但願紀錄片就像陽光,可以帶給世界明亮,趕走不好的陰影。」
阮金紅│導演
越南裔新移民,因家貧未完成國小學業。2000 年透過仲介嫁來臺灣,遭遇家庭暴力而於2008 年離婚,獨立撫養女兒。2009 年再婚,擔任新移民團體志工,連續兩年獲新移民之美攝影比賽第一名,並學習紀錄片拍攝。2010 年返鄉拍攝家族故事與失婚越南姐妹,《失婚記》是第一部紀錄片作品,獲南方影展南方新人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