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【展覽系列】偽日記,活版鉛字與影像書寫創作開幕茶會暨講座
偽日記,活版鉛字與影像書寫創作─開幕系列活動
茶會
時間:106.3.29 (三) 18:00-18:30
地點:藝文中心藝文空間
※現場備有茶點並贈送限量手工鉛字轉印明信片。
講座
時間:106.3.29 (三) 19:30-21:30
地點:藝文中心Are Hub
主持人:侯雲舒│本中心主任
講者:陳文祺│藝術家
沈伯丞│藝評暨獨立策展人
張禮豪 │藝評暨獨立策展人
【表演系列】《大竹研的音樂地圖》
時間:106.5.25 (四),19:30-21:00
地點:藝文中心視聽館
音樂家:大竹研Ken Ohtake
影像編導統籌:郭斯恒Shee Heng Kuek
演出統籌:吳昭緯
聲響工程統籌:陳功貴、鄭伯勳
特別感謝:大大樹音樂圖像
報名連結: https://goo.gl/kNt8Il
關於大竹研 日本東京|吉他
對許多人來說,大竹研的音樂的迷人之處,在於他的「難以定位」。爵士、民謠、搖滾、藍調、流行...這些音樂元素在Ken的創作中,交融為獨特的質地與聲響,他的音樂源自吉他,卻不是「吉他音樂」。他將音階拆解、重組,以想像力重新演繹了吉他新的可能。聽大竹研的演奏,「潔淨,純粹。單純到每一個發音都是美的。」Ken的專輯設計師,視覺藝術家魏籽這麼形容。
音樂人林生祥曾這麼形容這位長期合作的伙伴「他知道如何閃躲已存在的音樂線條,尋找沒有被彈出的聲音,堆疊和諧、衝突、高潮或安靜。」。Ken曾說,他覺得最重要的是「溝通」,這或許解釋了這位來自東京的吉他樂手,何以自由遊走在許多樂類的邊界,與世界各地的樂人深度合作。Ken曾追隨沖繩民謠大師平安隆(Takashi Hirayasu) 學習多年,他說「爵士樂教我許多音樂中的靈活技巧,但在沖繩的民謠中,我學到的不止是節奏,更重要的是民謠中的生命力」。而這樣的生命力,連結了樂手們的音樂邊界,從東京爵士樂到沖繩民謠,再到美濃山下的客家新民謠,隨著林生祥的音樂逐漸長成為茁壯而獨特的台灣音樂場景,大竹研是其中隱隱發光的存在,說隱隱發光,是因為舞台上的他知道樂手的位置與分寸,在有限的音樂空間裡揮灑無限,但絕不逾矩,專注、真誠,自由靈活的即興能力,令人難忘。
從日本到台灣,大竹研的創作處於一種邊緣地帶、多重文化性格的「雜交」品種。他的「無根」正是他音樂裡自由之處。無論是與強壯音樂傳統的撞擊,或是一個人的即興獨奏,這些經驗的總和沈澱出新的音樂質地,大竹研的音樂就是他自己。
特別演出
與大竹研合作過的音樂人有來自沖繩的民謠大師、東京爵士樂人,還有美濃山下的客家新民謠樂人等等各方好手,政大演出場次大竹研特別邀請神秘嘉賓與他同台即興,除此之外,也邀嘉賓共同演出專屬於政大的音樂獻禮。樂人們以獨特的方式為政大九十週年慶生,在廣濶的音樂地圖裡享受一趟恣意的旅程。
【講座/工作坊系列】多媒體表演創作工作坊;:玩手機或者被手機玩
多媒體表演創作工作坊:玩手機或者被手機玩
上課時間:106.5.6 (六) 9:00-12:00;13:30-16:30
成果展時間:106,5.7 (日) 13:30-16:30
地點:藝文中心621活動室
講者:周東彥│狠主流多媒體負責人、狠劇場導演
評審:石佩玉│飛人集社劇團團長
Facebook、Instagram、Line還在忙著更新?
等公車、上課、吃飯也滑個不停?
媽媽說吃飯不要滑手機,老師說上課不要滑手機,新聞說過馬路不要滑手機!
偏偏這堂課要找你來滑手機,讓你站著滑、坐著也滑、躺著更要滑滑滑!
#我不是低頭族
#想要一隻iPhone 7
#成果發表要做什麼?
從周東彥導演數位多媒體劇場作品《我和我的午茶時光》出發,運用本作發展的創作元素及數位技術,將智慧型手機做為主要媒介,結合網路雲端科技與多媒體影像,邀請你一起創作出一幅屬於自己和自己的當代浮世繪。
本工作坊以教學、創作分享與實作排練為主,參與者須於第二天課程進行5分鐘成果發表。
歡迎瀏覽《我和我的午茶時光》精華影片:https://goo.gl/heb8eL
【展覽系列】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─周東彥《空的記憶》劇場影像展
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─周東彥《空的記憶》劇場影像展
展期:106.5.15 (一) -6.15 (四) 國定假日休展
開放時間:星期一到星期五11:00-17:00
展覽地點:藝文中心5F藝文空間
展覽開幕活動:106.5.18(四)茶會18:00-18:30,講座19:30-21:30
茶會報名連結:https://goo.gl/I1lTz6
講座報名連結:https://goo.gl/Liu8ex
文/周東彥
「這種無邊界的孤寂,它令每一日的生命時光與天地聲息相通…」-里爾克
2010年起,導演周東彥被西班牙詩人羅卡(Federico Garcia Lorca)的一首詩〈給空的空間的夜曲〉引發,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展開一連串空間與意象的追索,以影像、肢體和科技的感應器書寫劇場的記憶之詩《空的記憶》。
創作過程中,周東彥和周書毅以及創作團隊開始帶著在當時還相當昂貴、複雜且沉重的環景攝影機Ladybug在城市的各種空間中拍攝,從零開始認識環景影像和空間、肢體的關係和可能。
這一群人從最開始把攝影機架在車上,從白天拍到黑夜,穿越橫貫台北的高架道路和隧道,並且上山看日出。他們找尋不同大小和質感的空間拍攝──在一座興建中的游泳池與光影共舞;前前後後、來來回回的走過狹長的地下隧道。他們甚至去了書毅分租的單人套房,又漫遊了無人的大賣場,然後搭上一班延著東海岸行駛的區間車。
環景影像裡其實藏有詭計,看來全知、所有的景象,卻因為焦點的關係,有些景靠近,意味著其他相對遠離。影像將人吞噬其中,同時又清楚感覺到畫面中正在離開焦點的世界,這份疏離與親密的暈眩,都散佈於圓弧的空間裡。
他們的旅程在記憶和空之間,找出一道聯繫的光譜,似乎記憶愈是清晰,空缺愈是明確,而當記憶模糊,空的可能也無限膨脹。就像光和影、人與空間的關係。空,是夢的劇場,也是記憶的穹蒼。
於是,故事逐漸緩緩降落。
2012年《空的記憶》在台北正式上演,隨後至廣州、嘉義巡演,2013年於英國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展(World Stage Design)「最佳互動與新媒體設計」首獎。環景影像延伸的錄像作品《睡與醒之間》也走過德國、韓國、西班牙…等地,以不同形式展出。有時是曲折半透的屏幕上、有時在圓頂型的屏幕上、有時在三面環繞的空間中。
五年之間,隨著VR技術和話題越來越受到矚目,用手機也可以輕鬆觀賞環景影片。此刻,或許我們有了另一種距離可以重新觀看《空的記憶》,走進環景影像圓弧視覺所帶來,一種屬於現代的飛翔想像。
【表演系列】撕裂
撕裂
時間:106.5.3 (三),19:30-21:00
地點:藝文中心視聽館
編舞:黃懷德
舞者:黃懷德、莊秉衡、黃郁翔
燈光設計魏丞專
專案企劃:楊喆甯
*本場次演出結束後,將安排20分鐘演後交流。
關於作品
編舞家黃懷德自己形容為「非常狂亂、非常掙扎」的作品。
分裂的內在,不同的人格狂亂地衝撞、掙扎,誰住在我身體裡?他用黑布把一些本來可見的家具蓋住,燈亮,有個人站在中間偏左的舞台,暗暗的,幾秒鐘的時間,聲音有點像是風聲,呼呼呼地響了起來,忽然有一些人從他的身體裡鑽了出來………
《撕裂》創作發想源自於一個親友有段很特別的過去。他因毒品、傷害、槍枝等罪入獄八年,期間曾想自殺的他,被檢查出有精神分裂症、焦慮症以及憂鬱症。在與他的相處的過程中,他的焦慮動作,充滿了細碎不安的狀態,身為創作者立刻被這種表面上的動作吸引,但在仔細思考後,表面動作的背後隱藏著內心是如何的掙扎,使他會犯下連自己都覺得錯的事情?讓他這一生中似乎都在跟自己的某種東西對抗。探究他、更深層的認識他,像是在我的身體裡也住了一個我也不知道是誰的人,狂亂地衝撞、掙扎與撕裂。
舞蹈對我來說,曖昧性很高,優點是它的想像空間,缺點則是不容易讀懂,在這個創作作品中,表面上是驗證題材上的可行性,但事實上是在實驗一種表演方法,這種表演方法是一種現實與非現實中的轉換,無論是在身體、道具、狀態,都時時刻刻處在一種虛實之間,也就是讀懂與讀不懂之間,是不是反而能製造出一種如夢境般的超現實世界?這是在這個作品中最想實驗的一個本質上的想法。在不斷的試驗與堅持,這個想法不知不覺中就往前一大步,對創作者而言期待它未來能發展為更成熟的表演。
編舞家 黃懷德
近年備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
雲門2的駐團編舞 作品曾入圍第14屆台新藝術獎
非敘事的結構 大膽實驗新的舞蹈語彙
200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,2009年加入驫舞劇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