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【駐校藝術家開幕系列活動】開幕演講:陳界仁、郭力昕
開幕講座
從「感‧覺田野」到「莫名影像」
時間:105年5月16日(一)19:00-21:00
地點:藝文中心視聽館
講者:陳界仁(藝術家)、郭力昕(本校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)
藝術工作不同於社會學、人類學等研究,需學會如何通過感知、觀察、思辨現場與生活於其中的人後,再以個體視域轉譯成感性形式,並以非說明性方式,傳達難那些以說出的部分。透過駐校藝術家陳界仁與策展人郭力昕老師的對談,藝術家分享其創作概念與思考脈絡,了解藝術創作的背後,是透過廣泛的閱讀、獨立的思考、細微的社會觀察與不斷的反思,逐步積累而成的。
陳界仁|
1960年生於臺灣桃園,高職美工科畢業,目前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。
陳界仁的創作媒材雖大都以錄影裝置為主,但其從拍攝影片的生產過程開始,即對合作者、參與者的組構形式,不斷進行各種實驗與實踐,使其創作同時還具有提出另一種社會想像的行動性特質。
在臺灣的冷戰/反共/戒嚴時期(1949-1987),陳界仁曾以遊擊式的行為藝術和策劃體制外地下藝術展覽等方式,干擾當時的戒嚴體制,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後,由於對如何理解和認識歷史與「現實」等問題產生困惑,使陳界仁逐漸停止創作,沉寂了八年。這段期間他經由重新審視自身的成長經驗、家族歷史和其生活環境中的軍法局、加工區、兵工廠、違章建築區等規訓、治理與非合法性空間,省思臺灣從歷經日本殖民統治(1895-1945),至二戰後在美國與國民黨共構的冷戰/反共/戒嚴體制下,成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裡,依賴出口導向的密集勞力業與高污染業的下游加工區,以及解嚴後被再度改造為新自由主義社會的過程與根源。
陳界仁認為──臺灣在經歷長期被支配與處於「多重主權重疊」的歷史與政治狀態下,人的內在精神已被徹底「碎裂化」,並成為一個不斷「遺忘自身」與喪失「歷史性地思考與想像未來」的社會。
1996年他重新恢復創作後,開始和在地人民、失業勞工、臨時工、移工、外籍配偶、無業青年、社會運動者進行合作,並藉由與被排除者、社會運動者和電影工作者,結合成相互學習的拍攝團隊與臨時社群,以及通過佔據資方廠房、潛入法律禁區、運用廢棄物搭建虛構場景等行動,對已被新自由主義層層遮蔽的人民歷史與當代現實,提出另一種「再-想像」、「再-敘事」、「再-書寫」與「再-連結」的拍攝計畫。
陳界仁的作品雖有其關注的政經議題,但他認為藝術的意義,不只在於對現實政經機制的操控策略進行揭露與批判,更在於如何從相互學習的拍攝過程中,實驗新的社會關係,以及從難以言說的身體性經驗與記憶、人在精神碎裂下的幽微狀態、社會空間裡隱藏的各種模糊邊界地帶裡,藉由詩性辯證式的影像,開啟其它的政治與美學想像。同時,陳界仁的影片以連結不同的歷史時空與事件、極簡的對白或完全無聲的緩慢影像,以及存在各種「空隙」的敘事形式,邀請來自不同歷史、文化、社會脈絡與生命經驗的觀眾,對影片中的「空隙」進行各自的想像,藉以將觀影過程轉換成一個可多重對話與開展多重辯證的場域。
郭力昕|
影像評論者,本校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,著有《再寫攝影》、《真實的叩問: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》等書。